广西壮族自治区测绘管理条例(2003年修正)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01:11:08   浏览:960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广西壮族自治区测绘管理条例(2003年修正)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测绘管理条例


(1995年3月29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
根据1997年12月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广西壮族自治区测绘管理条例〉的决定》修正
2003年9月2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条 为了加强测绘管理,规范测绘市场秩序,促进测绘事业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内从事测绘活动及其管理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自治区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测绘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本部门有关的测绘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加强测绘行政管理机构的建设。
第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妨碍、阻挠测绘人员依法进行测绘活动。
第五条 外国的组织或者个人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从事测绘活动,必须持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军队测绘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批准的区域和范围内从事测绘活动,并接受当地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二章 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
第六条 实施测绘项目,应当使用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和测绘系统,执行国家统一规定的测绘技术规范和标准,并在测绘成果上注明。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七条 采用国际坐标系统的,必须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第八条 大城市和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建立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应当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因建设、城市规划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中等城市和自治区重点工程项目确需建立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其他城镇和建设工程项目确需建立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的,应当经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同一城市或者局部地区只能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并与国家坐标系统相联系。
第三章 基础测绘
第九条 基础测绘是公益性事业。基础测绘实行分级管理和基础测绘成果定期更新制度。
第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基础测绘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及财政预算。
自治区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基础测绘给予财政支持。
第十一条 自治区级基础测绘包括:
(一)全自治区统一的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空间定位网的建立、复测与维护;
(二)1∶5000、1∶10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影像图、数字化产品的测制和更新;
(三)自治区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系统的建立、维护和更新;
(四)自治区级基础测绘设施建设;
(五)获取基础地理信息的航空摄影与遥感;
(六)编制本自治区基础地理底图和基本地图集(册);
(七)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基础测绘项目。
第十二条 设区的市、县(市)级基础测绘项目包括:
(一)本行政区域内平面控制网、高程控制网和空间定位网的加密、复测与维护;
(二)本行政区域内1∶500、1∶1000、1∶2000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影像图、数字化产品的测制和更新;
(三)本行政区域内区域性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和系统的建立、维护和更新;(四)自治区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其他基础测绘项目。
第十三条 自治区级基础测绘成果的更新周期,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为五至十年。
设区的市、县(市)级基础测绘成果的更新周期,由本级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
第十四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的基础测绘规划和本自治区实际,会同自治区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全自治区基础测绘规划,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上一级人民政府的基础测绘规划和本行政区域的实际,会同同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组织编制本行政区域内的基础测绘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计划主管部门会同自治区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自治区的基础测绘规划,编制全自治区的基础测绘年度计划,并分别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
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发展计划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基础测绘规划,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基础测绘年度计划,并分别报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
第四章 界线测绘和其他测绘
第十六条 涉及地图上国界线的画法,应当按照国务院批准公布的国界线标准样图进行绘制。
涉及自治区内行政区域界线的测绘,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编制全自治区地籍测绘规划。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籍测绘规划。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地籍测绘规划,组织管理地籍测绘。
第十八条 实施城市工程测量和与房屋产权、产籍相关的房屋面积的测量,应当执行国家、自治区有关测量技术规范的规定。
实施水利、能源、交通、通信、资源开发等工程测量活动,应当按照国家技术标准或者行业标准执行。
第十九条 建立地理信息系统,或者建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其他系统的,必须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并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章 测绘资质资格与测绘市场
第二十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自治区测绘资质的审查认证、发放测绘资质证书和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十一条 从事测绘活动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的有关规定取得测绘资质或者执业资格和测绘作业证件。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涂改、转借、转让测绘资质证书、执业证书或者测绘作业证件。
第二十二条 测绘项目实行承发包的,发包单位不得向不具有相应测绘资质等级的单位发包或者迫使测绘单位以低于测绘成本承包。测绘单位不得将承包的测绘项目转包。
第二十三条 测绘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者业务范围和测绘资质证书等级需要变更的,应当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变更手续。终止测绘业务的,应当及时报告当地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并向发证机关交回测绘资质证书。
第二十四条 依照招标投标法律、法规的规定,测绘项目应当实行招标投标的,必须依法组织实施招标投标,并接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
测绘项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项目监理。
第二十五条 在本自治区行政区域进行以测绘为目的的航空摄影与遥感的,按照国家航空摄影与遥感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地图管理
第二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地图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十七条 编制普通地图的单位,必须依法具备相应的测绘资质。
编制专题地图,需要直接进行测绘的,必须依法取得相应的测绘资质。
第二十八条 出版或者展示未出版的绘有国界线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界线的地方性地图(含图书、报刊插图、示意图),在地图印刷或者展示前,应当将试制样图一式两份送自治区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报国务院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地方性地图出版印刷完成后,送审单位应当及时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报送一式两份备案。
出版或者展示未出版的地方性专题地图的,其试制样图的专业内容应当报自治区有关专业管理部门审核。
第二十九条 自治区地方性中、小学教学地图和中、小学教科书中插附涉及国界线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界线的地图,应当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自治区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审定。
任何单位不得出版未经审定的中、小学教学地图和含插附涉及国界线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界线的地图的中、小学教科书。
第三十条 编制、印刷、出版、展示、登载地图或者地图产品,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地图内容表示的规定。禁止生产、销售和展示危害国家主权或者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的地图和地图产品。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编制、印刷、出版、展示、登载未经审查批准的地图及地图产品。
第七章 测绘成果管理
第三十一条 测绘成果实行汇交制度。测绘项目完成后,测绘项目出资人或者承担政府投资的测绘项目的单位,应当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汇交测绘成果资料。属于基础测绘项目的,应当汇交测绘成果副本;属于非基础测绘项目的,应当汇交测绘成果目录。负责接收测绘成果副本和目录的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出具测绘成果汇交凭证,并及时将测绘成果副本和目录移交给保管单位。
自治区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编制测绘成果目录,向社会公布。自治区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委托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本行政区域测绘成果的汇交和目录编制发布工作。
第三十二条 汇交的测绘成果依法受保护,接收部门或者保管单位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和著作权人同意不得向第三方提供。
第三十三条 测绘成果属于国家秘密的,适用国家保密法律、法规和自治区有关规定。
对外提供或者携带保密测绘成果出境的,应当报送自治区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后,按照有关审批程序执行。
第三十四条 使用财政资金的测绘项目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建设工程测绘项目,有关部门在批准立项前,应当征求同级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有适宜测绘成果的,应当充分利用已有的测绘成果,避免重复测绘。
第三十五条 测绘成果不得擅自复制、转让或者转借。确需复制、转让或者转借测绘成果的,必须经提供该测绘成果的部门批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复制保密的测绘成果,应当按照原密级管理。
第三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提供和使用未经质量检查验收或者检查验收不合格的测绘成果。测绘单位应当对其完成的测绘成果质量负责。
基础测绘成果应当经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委托其他单位完成的测绘成果,委托方如无测绘成果质量检查验收能力的,应当委托经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授权的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进行检查验收。
第八章 测量标志保护和管理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测量标志的保护和管理,并按照规定组织检查、维护永久性测量标志。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需要和本地区的实际,将测量标志保管、维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的测量标志的保护工作。
第三十八条 测量标志依法受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有下列危害测量标志安全或者使测量标志失去使用效能的行为:
(一)损毁或者擅自移动地上或者地下的永久性测量标志以及正在使用中的临时性测量标志;
(二)在地面测量标志占地36—100平方米,或者地下标志占地16—36平方米的范围内烧荒、耕作、取土、挖沙或者侵占永久性测量标志用地;
(三)在距永久性测量标志50米范围内采石、爆破、射击、架设高压线;
(四)在测量标志的占地范围内,建设影响测量标志使用效能的建筑物;
(五)在测量标志上架设通讯设施、设置观望台、搭帐篷、拴牲畜或者设置其他可能损毁测量标志的附着物;
(六)擅自拆除设有测量标志的建筑物或者拆除建筑物上的测量标志;
(七)其他有损测量标志安全和使用效能的行为。
第三十九条 建设永久性测量标志的单位,应当依法办理土地征用手续。对永久性测量标志应当设立明显标记,并委托测量标志所在地的人民政府指派有关单位或者专人负责保管。
负责保管永久性测量标志的单位和人员有权制止、检举和控告移动、损毁、盗窃测量标志的行为,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打击报复。
第四十条 工程建设应当避开永久性测量标志。确实无法避开,需要拆迁或者使其失去使用效能的,应当按照规定经当地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所需迁建费用由工程建设单位承担。
第四十一条 测绘人员使用永久性测量标志,必须持有测绘作业证件,接受测量标志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和负责保管测量标志的单位和人员的查询,并保证测量标志的完好。
负责保管测量标志的单位和人员应当履行保管职责。发现测量标志被移动或者损毁时,应当及时报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当地乡级人民政府。
第九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七条、第八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经批准,擅自采用国际坐标系统的;
(二)未经批准,擅自建立相对独立的平面坐标系统的。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从事房产测绘的单位不按照国家、自治区有关规定施测,损害房屋权利人合法权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发证机关给予降低资质等级直至取消其房产测绘资质,并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采用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基础地理数据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从事测绘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未取得相应的测绘执业资格,擅自从事测绘活动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测绘项目的发包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处测绘约定报酬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
(一)将测绘项目发包给不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测绘单位的;
(二)迫使测绘单位以低于测绘成本承包的。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测绘单位将测绘项目转包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测绘约定报酬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并可以降低资质等级;情节严重的,吊销测绘资质证书。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二款规定,未经审定,擅自出版中、小学教学地图和含插附涉及国界线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界线的地图的中、小学教科书的,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三百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一款规定,编制、印刷、出版、展示、登载的地图发生错绘、漏绘、泄密,危害国家主权或者安全,损害国家利益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二款规定,未经审查批准,擅自编制、印刷、出版、展示、登载各种地图及地图产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三百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未经提供测绘成果的部门批准,擅自复制、转让或者转借测绘成果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处测绘成果价格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一条 有本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的禁止行为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测绘行政主管部门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财物、其他好处或者玩忽职守,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单位核发测绘资质证书,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十章 附 则
第五十三条 本条例所称的地图产品,是指纸介质地图、电子地图、立体地图、地球仪及附有涉及国界线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界线的示意性地图图形的文教用具、玩具、纪念品、工艺品、报刊、影视、标牌、广告等产品。
第五十四条 本条例自2003年12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旅行社意见的通知(附英文)

国务院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旅行社意见的通知(附英文)
国务院办公厅



国家旅游局《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旅行社的意见》已经国务院批准,现转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关于进一步清理整顿旅行社的意见
为了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公司的决定,现对进一步清理整顿旅行社(旅游公司或其他同类性质的组织,下同)提出如下意见:
一、各地方、各部门对本地区、本部门所属的旅行社都要认真进行清理整顿。清理整顿的重点是经营国际旅游业务的一、二类旅行社,以及未经批准擅自从事对外招徕业务的旅行社,撤并一批不符合经营条件的旅行社,切实解决多头对外、削价竞争、服务质量差的问题。
二、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旅行社予以撤并:
(一)实际注册资金、从业人员、经营场地、组织机构等不具备《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及《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施行办法》规定的类别条件而开办的旅行社。
(二)自《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施行办法》公布实施后,到1990年3月底,累计未能达到规定的年接待量和创汇额的一类旅行社。
(三)有削价竞争、逃汇套汇、倒卖外汇等严重违法经营行为的旅行社。
(四)长期经营不善,管理混乱,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资不抵债的旅行社。
(五)服务质量差,屡遭游客投诉,陪同导游等从业人员索要小费、私收回扣严重,或其他屡次发生有损国格行为,造成恶劣影响的旅行社。
(六)对国外旅行商拖欠的旅行费用长期不能收回,1988年以后又欠新债,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旅行社。
(七)已被撤并的旅行社总社原下属分支旅行社。
(八)饭店(宾馆)开办的旅行社。
(九)未经国家旅游局批准,各地方、各部门在国外及港澳地区开设的旅行社(包括旅游办事机构)。
确定撤销的旅行社,其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好善后事宜。
三、清理整顿旅行社的工作在今年第三季度结束。各地方、各部门的旅行社撤并留方案由国家旅游局审批,并报全国清理整顿公司领导小组备案。确定保留的旅行社,应凭国家旅游局的批准文件,重新申请、依法办理登记注册手续。为了防止一、二类旅行社过多过滥,从1990年起
,两年内不审批成立新的一、二类旅行社。已经国家旅游局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批准成立,尚未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旅行社,原批准文件无效。
四、清理整顿旅行社,要认真贯彻深化改革的方针,进一步理顺旅行社的管理体制。旅行社必须在人、财、物等方面与党政部门、事业单位、人民团体脱钩,成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依法经营的经济实体。旅行社的业务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归口管理。
五、清理整顿旅行社要与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强旅行社的管理。
(一)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制止旅行社相互削价竞争,各旅行社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旅游局和国家物价局统一规定的价格标准、计价细则和优惠办法。
(二)1990年,国家审计机关将对一、二类旅行社的财务收支情况及其经营活动进行行业审计。国家旅游局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将与同级物价部门,对一、二类旅行社经营情况、外销价格情况进行定期检查。
(三)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和国家旅游局《旅游外汇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未经旅游主管部门批准,擅自从事国际旅游业务的单位、企业所收外汇一律结汇,不予留成。

(四)有签证通知权的旅游主管部门,必须严格按照外交部、国家旅游局的规定核发签证通知。不得为其他单位和无对外招徕权的旅行社代发签证通知。严重违反规定的,取消其签证通知权。

CIRCULAR OF THE GENERAL OFFICE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ON THEAPPROVAL AND TRANSMISSION OF A REPORT SUBMITTED BY THE NATIONAL TOURISMADMINISTRATION CONCERNING THE FURTHER CHECKING-UP AND RECTIFICATION OFTOURIST AGENCIES

Important Notice: (注意事项)

英文本源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务院法制局编译, 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涉外法规汇编》(1991年7月版).
当发生歧意时, 应以法律法规颁布单位发布的中文原文为准.
This English document is coming from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GOVERNING FOREIGN-RELATED MATTERS" (1991.7)
which is compiled by the Brueau of Legislative Affairs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 published by the China
Legal System Publishing House.
In case of discrepancy, the original version in Chinese shall prevail.

Whole Document (法规全文)

CIRCULAR OF THE GENERAL OFFICE UNDER THE STATE COUNCIL ON THE
APPROVAL AND TRANSMISSION OF A REPORT SUBMITTED BY THE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CONCERNING THE FURTHER CHECKING-UP AND RECTIFICATION OF
TOURIST AGENCIES
(April 10, 1990)
The report, "Suggestions Concerning Further Checking-up and Rectification
of Tourist Agencies", submitted by the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has been approved by the State Council; and now the report is hereby
transmitted to you for implementation.

SUGGESTIONS CONCERNING FURTHER CHECKING-UP AND RECTIFICATION OF TOURIST
AGENCI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tourist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cision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State Council concerning the
checking-up and rectification of companies, our suggestions are hereby
advanced on the further checking-up and rectification of tourist agencies
(including tourist companies and other similar organizations; the same
below):
1. Various localities and departments shall carry out conscientiously the
checking-up and rectification on the tourist agencies that are under their
jurisdiction. The emphasis of the checking-up and rectification shall be
placed on the tourist agencies of Categories 1 and 2 that handle
international tourist business operations, and also on those tourist
agencies that are engaged, without permission, in soliciting tourists from
abroad. Those tourist agencies that do not possess the prerequisites as
prescribed for tourist business operations shall be abolished or merged,
and the problems concerning multilateral connections with overseas
business parties, the reduction of tourist prices for competition, and
poor-quality tourist services shall be earnestly dealt with.

2. A tourist agency that comes under one of the following circumstances
shall be abolished or merged with other tourist agencies.
(1) Tourist agencies which are in operation, but do not possess the
prerequisites of a certain category as prescribed in "Interim Regulations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Tourist Agencies" and "Rul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im Regulations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Tourist
Agencies" in terms of the actual registered capital, employed personnel;
site for business operations, and organizational setups.
(2) Tourist agencies of Category 1 which, from the date "Rul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im Regulations on the Administration of Tourist
Agencies" are promulgated for implementation to the end of March, 1990,
have not reached the prescribed annual accumulative total of tourists
received and the amount of foreign exchange earned.
(3) Tourist agencies which have been engaged in such serious illegal
business activities as reducing tourist prices for competition, evading
foreign exchange regulations and practising arbitrage, procuring foreign
exchange by illegal means, and reselling foreign exchange for a profit.
(4) Tourist agencies with inefficient business operations, poor
management, unsound internal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insufficient
earnings for repaying debts.
(5) Tourist agencies whose services are so poor that they have incurred
frequent complaints from tourists; whose tourist guides and other employed
personnel have been presumptuous in seeking and accepting tips and
commission, or whose ill conduct has frequently brought damage to the
reput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has thus created very bad influence.
(6) Tourist agencies which are unable to recover the travelling expenses
owed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 by foreign tourist agents, and have, since
1988, new debts added to old ones, thus suffering heavy economic losses.
(7) The branch offices of a tourist agency, the head office of which has
been abolished or merged.
(8) Tourist agencies set up and run by hotels (or guest houses).
(9) Tourist agencies (including their business offices) that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foreign countries or in the regions of Hong Kong and Macao
by various localities or departments without the approval of the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With respect to those tourist agencies which are
to be abolished according to the pertinent decisions,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over them shall,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ertinent provisions,
set up a liquidation organization to check up and settle the creditors'
financial claims and to liquidate liabilities, and to attend to the
winding-up business.

3. The task of the checking-up and rectification of the existing tourist
agencies shall be completed by the end of the third quarter of this year.
Various localities and departments shall have to submit their plans for
the abolition, merging, or retention of tourist agencies to the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for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and also to the
National Leading Group of Checking-up and Rectifying Companies for the
record. Those tourist agencies that have been retained shall, by
presenting the document of approval issued by the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apply anew for their re-establishment, and go through the
registration procedur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setting up of an excessive number of tourist agencies of Categories 1
and 2, within 2 years beginning from 1990, no applica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new tourist agencies of Categories 1 and 2 shall be
examined and approved. With respect to those tourist agencies the
application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which have already been approved by
the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or by the tourism bureaus of the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or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but which have not yet gone through the registration
procedures with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for industry and commerce,
the original document of approval shall be declared invalid.
4. In the course of the checking-up and rectification of tourist agencies,
it shall be imperative to implement the policy of deepening the reforms,
and further streamline the administration of tourist agencies. Tourist
agencies shall separate themselves in such respects as working personnel,
financial matters, and assets and materials from Party and government
organs, institutions, and public organizations, and establish themselves
as economic entities, which shall have independent business accounting,
assume sole responsibility for their profits and losses, and conduct their
business operations according to law. The business operations of tourist
agencies shall be placed und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for tourism.

5. The checking-up and rectification of tourist agencies shall be carried
out in close link with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relevant
rules and regulations and administrative systems, so a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administration of tourist agencies.
(1)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State interests and to check the competition
between various tourist agencies by reduction of tourist prices, all
tourist agencies must strictly implement the unified stipulation on price
standard, rules for the calculation of prices, and the measures for
preferential treatment, as formulated by the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and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Commodity Prices.
(2) In 1990, the State auditing organs shall carry out trade auditing on
the financial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situation and the business
activities of tourist agencies of Categories 1 and 2. The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and the tourism bureaus of various provinces, autonomous
regions, and municipalities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shall,
working in coordination with the commodity prices authorities at the same
level, carry out regular inspections of the situation concerning the
business operations and the prices for overseas sales relating to tourist
agencies of Categories 1 and 2.
(3)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visions of Interim Measures for the Control
of Foreign Exchange from Tourism, promulgated by the State Administration
for Control of Foreign Exchange and the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the foreign exchange earnings, collected by those units and enterprises
which, without the approval of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for tourism,
presumptuously conduct international tourist business operations, shall
all be converted, and no retention of foreign exchange shall be allowed.
(4) The competent authorities for tourism that are vested with the right
to issue notice of visa must, strict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ertinent
provisions of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he National Tourism
Administration, check and issue notices of visa; they shall not be
permitted to issue notices of visa on behalf of other units or of those
tourist agencies which do not have the right to solicit tourists from
abroad. Those who have violated the aforesaid provisions shall have their
right to issue visa notice revoked.



1990年4月10日

吉林省经营性服务价格管理办法

吉林省人民政府


吉林省经营性服务价格管理办法


省政府令第134号



  《吉林省经营性服务价格管理办法》已经2001年11月12日省政府第5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省长洪虎
                
2001年12月31日



吉林省经营性服务价格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经营性服务价格行为,维护服务市场价格秩序,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经营性服务价格,是指依法取得经营资格的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以下简称经营者),以盈利为目的,利用其场所、设施、技术、信息、知识、劳务等,向消费者提供单独项目或者综合项目服务的收费。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经营性服务价格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经营性服务价格管理。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配合价格主管部门做好经营性服务价格管理工作。
  第五条 经营性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价格管理形式。
  第六条 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及有权机关授权外,下列经营性服务价格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审定和批准:
  (一)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经营性服务项目价格;
  (二)垄断行业在一定区域内独家或者只有少数几家经营,未能形成充分竞争的经营性服务项目价格。
  其他经营性服务价格均实行市场调节。
  第七条 属于市场调节价的经营性服务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服务市场价格秩序混乱或可能导致服务市场价格秩序混乱,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按规定的价格管理权限,采取一定时期内限定差价率或者利润率、规定限价和实行提价申报制度或者调价备案制度等措施干预。
  第八条 收费范围涉及全省的,具有垄断性质的经营性服务价格标准以及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经营性服务价格标准,由省价格主管部门管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其他经营性服务价格标准,由各市(州)、县(市)价格主管部门管理(省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九条 各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经营性服务价格必须严格审查。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不确立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
  (一)行政机关利用行政职权变无偿服务为有偿服务的;
  (二)凭借垄断地位分解或者转移业务重复收费的;
  (三)经营性服务项目未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
  (四)未按国家规定取得提供服务资质认证的;
  (五)没有规范具体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或者没有服务承诺的;
  (六)法律、法规、规章明令禁止的。
  第十条 属于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经营性服务价格的制定和调整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依据国家统一定额及具体规定、当地社会平均水平(指可与社会其他行业相比较的成本、费用项目)、成本、费用的历史平均水平(扣除价格变动因素)核定;
  (二)按国家税法规定核加税金;
  (三)按净资产(属于公用性、公益性收费部分,扣除国家拨款和社会赞助部分)利润率最高不超过国家规定的银行贷款利率或按成本(含销售、财务、管理三项费用)利润率最高不超过5%核定(国家鼓励发展的经营性服务价格有特殊规定的除外);
  (四)同毗邻省、市同类经营性服务价格衔接;
  (五)同一经营性服务项目在同一区域执行统一价格(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除外);
  (六)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经营性服务价格,除国家另有规定外,一次上调幅度不得超过30%;
  (七)对重要的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经营性服务价格,在制定和调整前必须实行听证会制度,征询有关方面代表的意见;
  (八)审定新的经营性服务价格时,可确定一定时间的试行期,试行期不得超过2年,试行期满后确定是否制定该收费项目。
  第十一条 属于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经营性服务价格的制定和调整,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及有权机关授权外,由业务主管部门报价格主管部门审定,重要的由价格主管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审定。
  第十二条 政府定价的经营性服务价格,经营者必须遵照执行;政府指导价的经营性服务价格,经营者可在规定幅度内制定或调整价格。
  第十三条 除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及有权机关授权外,各级业务主管部门转发上一级业务主管部门涉及经营性服务价格的文件,必须经同级人民政府同意后,方可下发执行。
  第十四条 对国家和省认为重要的经营性服务价格,价格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实行《经营性收费许可证》制度。具体办法由省价格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 经营者制定和调整属于市场调节的经营性服务价格时应遵守以下规定:
  (一)不得制定无具体服务内容或者与服务内容不相称的经营性服务价格;
  (二)不得制定法律、法规和规章明令禁止收费的经营性服务价格;
  (三)不得制定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的经营性服务价格;
  (四)不得超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制定的特殊情况下同一地区、同一期间、同一档次、同种服务以市场平均价格水平或平均差价率、平均利润为基础的浮动幅度;
  (五)不得在服务行为实施之中随意变更经营性服务价格。
  第十六条 经营者对属于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经营性服务价格有提出调整建议的权利。
  第十七条 经营者必须在经营服务场所公布经营性服务价格,不公布经营性服务价格的,消费者有权拒付不明价款。
  第十八条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对违反经营性服务价格管理行为实施社会监督的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及时受理消费者对经营性服务价格的投诉。
  第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经营者不执行政府定价、不在政府指导价规定的幅度内制定或调整价格、不执行政府制定的经营性服务价格干预措施和紧急措施的,价格主管部门可依照国家法律的规定对其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一条 价格管理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主管机关或者行政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超越定价权限,擅自制定或调整经营性服务价格的,价格主管部门可以责令改正并予以通报批评。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